【環境】柔珠非汙染主因 專家籲應減少海洋廢棄物

主打洗淨、磨砂產品的潔淨產品多添加柔珠,又易吸附汙染物進入食物鏈,進而對環境造成傷害。 圖/環境資訊中心提供


原文作者:徐湘芸
責任編輯:陶欣園

市面上部分主打去角質的洗潔產品,會添加塑膠微粒,平日我們俗稱柔珠。柔珠易造成環境汙染,故年中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宣布柔珠禁用相關政策,新制也將於明年上路。但另有專家稱汙染主因並非柔珠,籲大眾需更加重視塑膠垃圾問題。

因化性穩定、不易分解或孳生細菌,柔珠近年漸成為新寵,被添入訴求「深層潔淨」的洗面乳、磨砂膏中。然其難以過濾、回收,隨廢水排放後又因易吸附汙染物質,一旦海洋生物誤食,毒物便進入食物鏈,進而危害生物健康與環境。近兩年各國開始立法限制柔珠,我國也於明年1月起禁止製造、輸入,7月禁止販售。

「即使禁藥妝產品添加柔珠,還是不能降低多少整體上的汙染。」藥妝品牌霓淨思創辦人、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謝玠揚,援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論文指出,造成海洋汙染的微粒直徑多介於1-5毫米間,但市售清潔產品所添加的柔珠大小主要落在1毫米以下,「在數據中的佔比極小,可說是幾乎沒有」。

謝玠揚認為,工業製程的塑膠微粒才是主要汙染源,如塑膠袋、免洗餐具甚至煙火。然近年柔珠成為被撻伐的對象,汙染海洋的塑膠垃圾卻仍舊被忽略。

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、長期關注海洋廢棄物的陳姿蓉則認為,即使柔珠產品不是主要汙染源,仍對環境有所影響。他也舉證指稱,業者曾於公聽會上坦承添加柔珠清潔成效有限,「柔珠又不是必需品,只是因為產品設計錯誤,讓每個使用者都成為汙染海洋的幫兇」。

「台灣在海洋汙染和廢棄物這塊的研究非常少,」陳姿蓉說「台灣一直用陸地、而非海島國家的方式去看待海洋。」他認為,台灣把海洋當作資源庫,卻不關心整體海洋生態。

「希望政府可以從各方面全盤地思考海洋廢棄物。」陳姿蓉提到,目前海洋廢棄物仍無主要管理機構,如民生垃圾便屬廢管處,水質檢測屬水保處,若與掩埋場有關則屬環境督察總隊的管轄範圍,管理責任分散且力度不彰。謝玠揚也表示環保仍需身體力行,「若禁用了柔珠卻還是濫用塑膠製品,那對環境來說有什麼用?」


關於我們
專為中老年世代設計的新聞網站。
點我看作者群、設計理念。
相關連結
活到老動到老,享受樂齡生活。
點我看各縣市樂齡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