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】 問世五十年,泡麵究竟是不是垃圾食品?

圖/世界泡麵協會官網(2017年數據)


原文作者:陶欣園
責任編輯:陶欣園
1958年,安藤百福發明現代泡麵,此後它一邊被日本人捧成了「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」,一邊又被崇尚健康生活的人棄如敝履。狂熱信徒韓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73.7包,反對派卻高呼泡麵留在胃裏32小時都無法消化。 那麽,泡麵到底是不是垃圾食品?它到底是背了黑鍋,還是罪有應得?

泡麵致病?

關於泡麵長時間難以消化的謠言,違背了人類食物消化速度的基本常識。泡麵即便是經過油炸,它本質還是小麥面粉拉出來的面。一般說來,人類消化一頓飯攝入的谷物的時間,大約在1.5-3小時。

來自美國的媒體從業者史蒂芬妮·巴丁(Stefani Bardin)和研究胃腸道科學的醫生佈雷登·郭(Braden Kuo)進行了麵食消化速率的消化速率研究,在這一視頻中明確說到,無論是泡麵還是拉麵,都在吃完以後兩個多小時內基本被消化,看不到完整的麵條了。

添加劑要命?

2011年4月,台灣出現了一起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加入有害塑化劑(DEHP)的事件,涉及了多家飲品;2個月後,有四款泡麵粉包和醬料在香港被檢出含有塑化劑,將此次食品安全危機推向了高潮。而借助此次危機大做文章的,就有「泡麵裏有防腐劑,吃多了會變木乃伊」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謠言。

但實際上防腐劑並非令人聞之色變的毒藥,而是在生活中有普遍的應用。人們日常所吃的醋、糖、鹽都可以用來防腐,在食物稀缺的古代,腌制就是古人想出來的延長食物保存時間的重要方法。比如,用糖腌制水果做成蜜餞,用鹽腌制豬肉、鹹魚、青菜等等,就是利用糖、鹽吸收微生物生長所需的水分,甚至吸收周圍其他細胞的水分這一原理,來抑制微生物對食物的破壞。

發展到今天,食品中已經有各種化學合成的防腐劑,聽起來嚇人,但添加它們,其實是為了讓我們吃的更安全。比如魚類、肉類加工食物中最常見的防腐劑亞硝酸鈉,可以抑制肉毒桿菌的增長;面包、糕點、豆制品種常添加的丙酸鈣,對防止黃曲黴素有奇效;醬菜裏最常用的雙乙酸鈉安全無毒,防腐效果好,最終在人體內會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。相比之下泡麵並不怎麽需要添加防腐劑。

這與它的制作工藝有關。世界泡麵協會(WINA)的官網顯示,非油炸面會用80℃的熱風幹燥30分鐘以上,油炸泡麵在油炸過程中的水分含量,也會從30-40%降低到3-6%。

泡麵的制作流程決定了它的面餅很幹,水分活度很低,微生物一般無法生長,所以不會有、也不需要有防腐劑;醬包在加工過程中經過高溫殺菌、密封包裝,也不用添加防腐劑。


關於我們
專為中老年世代設計的新聞網站。
點我看作者群、設計理念。
相關連結
活到老動到老,享受樂齡生活。
點我看各縣市樂齡活動。